跨度比较大的记录,最近迷上了爬山。之前很不理解为什么别人那么喜欢一帮人去爬山,后来发现真的会好!开!心!尤其是疫情大家都憋在家里特别难受。于是一伙人就早上6am集中在各种的trails上面。朋友安利我一个叫”Alltrails” 的APP,现在已经用上瘾了,除了拿来找爬山线路以外,爬山的时候也用来记录用时,爬升高度,卡路里,和路程长度。爬山上坡下坡气喘吁吁的时候,不知不觉就把负面情绪给排走了,在特殊时期,真的很需要借助各种方式来调整自己的状态。我经常都说,每周的hiking和家里的猫都是维持我mental health的方式之一。每次遇到难关或者沮丧的时候就挣脱然后转身向猫投怀送抱,然后周末出一身汗,回来还是一条好汉。

下面是用来搜索和记录路线的APP:AllTrails 后来才知道他们还有网站。我也分不清是为了app去爬山还是为了爬山弄的app,反正看到列表一个个上面写着:verified complete的时候就会很有成就感,所以每周都连续顺着列表刷路线。

所有的爬山路线一共分成三种等级:简单,中等,困难。我们尝试了简单和中等的,其实中等已经是很陡的那种,估计困难是要攀岩吧….我穿的鞋子刚好是摩擦力不够,爬山的时候上山爽,下山连滑带滚地下去,别提多刺激了。。。最记得有一次是跟先生两个人去爬一个中级的路线,后面有个人一路小跑上山下山,跟我们打招呼之后就刷刷刷就跑下去差不多垂直90°的斜坡了,过了十分钟他已经在另外山头的山顶,一个小小的黑点。我们心中默默帮他起了个名字叫:如履平地哥。爬山的时候还一直说如履平地哥已经回家看电视喝可乐了可能,我们还在像蚂蚁一样上山下山。以前去马蹄湾的时候,总有胆大的登山者站在悬崖边缘,那个时候很惊讶他们不怕高,而且很喜欢站在危险的地方。

因为是早上去,人很少,所以石头不滑,很容易过。到了后期快到终点的时候,人开始多起来,”过河“就要等了。石头边都是水跟泥沙混成的泥巴,特别滑。所以爬山还是越早去越好。

下图出自其中一个队员:室内设计师之手:是不是学建筑和室内设计的会有特殊的空间感?明明同一个地方拍照就是会有不同的风味出来。


下面的trail我发在朋友圈之后,后来有一个北加的网友也特地去打卡,我们刚好看到了日出,还有彩虹。


比起刚刚疫情的时候,现在很多人已经自觉带上口罩了,偶尔会有一两个人推着婴儿车没有带口罩,那个时候真的恨不得送他们一打口罩。想起自己学校里面也有一个女学生,明明确诊了还每天出门,工作还不戴口罩,真的觉得这次疫情是个照妖镜。

爬山的除了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步会出现什么地形,另外一个惊喜就是小动物:越是干燥的山上看到越多的山鼠,介乎于仓鼠和田鼠之间的样子。一路上很多个老鼠洞和兔子洞,偶尔还能看到蜥蜴的洞。留言说,有看到眼镜蛇,我还在一条路线上别人家的后院看到一只被饲养的孔雀。一条路线上最多可以看到30+的山鼠和20+的兔子,在美国国庆那天还应节地看到了一只美国鹰(带肚腩的)。




这几个月来最大的收获可能是发现了家里附近很多的爬山路线,因为在农村山区,刚好可以就近爬山。偶然前面会有刺眼的眼光,背着背包热烘烘的后背,肿胀的小腿,还有对斜坡和高度的恐惧,咬咬牙过去了以后,会有一番舒畅的感觉,想不到那么宅的自己也能慢慢走出家门。


下面是被标注为:easy,其实挺难的路线,隐藏在一片居民区当中。路线因为少人去的缘故长了很多到大腿的草,需要拨开才能前进,很多地方都是在山边直上直下,差点就要投诉这个APP乱分类了。


很多爬山都是夫妇或者一对一对的,互相扶持,在我各种怂恿下,我的先生也加入了登山的行列。简直就是踏出历史性的一步!后来他告诉我是因为会看到山鼠和兔子,所以特别兴奋(嗯?这个重点好像….?)

下面这个路线非常难以置信,因为我几乎每周都会去对面的奶茶铺,韩国炸鸡铺,但是从来没有发现有爬山路线!






早上和晚上爬山是两种不同的风味,我都私心地把“精彩的”留到早上,后来发现是大错特错,每个路线在每个时间点都有自己独特的变化,怪不得很多人N刷。


下面这个植物我觉得它很大,看着很特殊,看久了有点可怕,也不知道是什么,总觉得是超大号的睫毛刷

偶然会遇到蓝花楹,花瓣落在地上的时候很像樱花飘落

我先生一直问我,为什么你突然对hiking感兴趣了?我一脸严肃地告诉他:当然是为了吃更多东西啊,不然谁会那么辛苦一大早爬起来?另一个理由就是一大早感觉自己完成了一项任务,剩下的时间都可以做自己其他喜欢做的事情。工作上各种远程的压力,学业的压力,都可以在爬山的时候释放出来。看到景色我就会忘掉烦恼,觉得那些都是“屁事”提醒自己不要庸人自扰。也默默在心中希望能尝试之前未曾试过的事物,看看会有什么意外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