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友记——平均年龄70岁的朋友们

我是认为没有人有资格告诉你,你是老了,除非你自己这样认为。

98岁“还买新沙发”

有次我陪一位98岁的越战老兵买沙发,帮他选。然后听到售货员偷偷说:天啊,他都那么大了,还买沙发。她不知道,现在老爷子还在用这个沙发,偶尔抱怨座位太软了,他明年春季就要100岁了。他送给我一幅96岁时用彩色铅笔画出来的国画“雄鸡一唱天下白”(很佩服他的想象力,用彩铅画国画),老爷子的儿子(60+岁)告诉我,他是90岁时才开始学的画画,特别开心。

70多岁的充满棱角的国际音乐家

这位老师我一交流就有种:她朋友肯定很少,肯定挨过不少社会苦头的感觉。我那可怜的又好奇的幕强心态让我一直忍不住跟她交流,满身伤口。她13岁的时候全奖留学意大利,成为当时最年轻的获得此项殊荣的音乐家,然后去加拿大进修,最后定居在美国,并在南加大一直念到双博士。从小就参加各种国际钢琴,双簧管比赛,获奖无数,多次充当赛事评委。她可以随便在一所音乐学院任教,但是她选择了在专门帮助年长修女的修女总院里面当音乐总监。在教会里面的各种资格证,无论是专有名词和要求都跟一般的学院体系完全不一样。她放下之前所有的“光环”,从零开始学司琴相关的证书。要是平常在超市看到她,你完全不会联想到,她是这样一个好强,而且极端严格的人。因缘际遇下她成了我们其中一个婚礼策划人。连续几个月,偶尔会在凌晨1点收到她的邮件,凌晨4点收到一些排版文件。她工作抽空给你打电话,一打电话就是两个小时,全程高密度的信息量,没有一句废话,令我现在回想起来看到她的来电显示都会害怕。同时她行动力特别惊人,一边全职工作,面试新员工,然后给我们的婚礼选曲改乐谱(后来才知道她说原曲谱很多错漏,不合理的东西,她都重新编了一次),编排弥撒的细节,经文选段。。。同时还各种操心时间线的安排,各种活动的细节,人员名单等,给你秒回邮件和追魂call。她说她六十多岁的时候准备了很多份简历和CV,一家家教堂挨着面试,面试三四轮,经历了好几个月的准备,最后被人恳求担任现在的职位。听到这里我觉得,人真的没有理由轻易放弃。。。连她都这么用心准备,我用心的话,更加没有什么损失。某次聊到什么,我提起我比较喜欢永恒的东西,就是能够帮到别人或是可以传承的东西,她就开始狂喜,给我安利一大堆朋友和书。观摩别人婚礼的时候,跟我讲解西班牙文的婚礼典故习俗,每次都能从她身上学到好多自己不会想起去主动看的东西。

跟她的相处也有很痛苦的时候,她会直接提出尖刻的意见,为了更完美的方案而在最后一刻修正细节,引起无穷无尽的工作量。开筹备会的时候,另外两个负责人互相鼓励,她以讨厌“恭维”为由切断了网络会议。还说我在网上捐款的方式冷冰冰的,没有温度没有人情味,直到我发现,破解的办法就是得撒泼打野,比她更“野蛮”,更“小孩子气”,让她消停下来。

跟她相处,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当你获得别人眼中的世俗成功的时候,其实你的生命并不会说很开心或者就不一样了,生活还是那样,不会说突然起飞那种,说不定还有别的烦恼(例如受排挤,被误会等)。该轮到你发愁,劳累的时候,其实一个都避免不了。所以自己作为一个特别平凡的人,也能比较自洽地按照自己的目标去行动,去经历,而不是过于羡慕别人的进度,或者看出跨越不得的差距而气馁。(她的爷爷辈就是多国语言的买办,你说怎么破呢,我现在要真能说好英文都了不得了)

70多岁的“小弟”

这位是另外一位婚礼策划人,作为上一位老师的主要攻击的靶心,他每次说话都会说:小弟我觉得。。。小弟我认为。。。您觉得如何。。。一开始我特别不习惯一个70+岁的长辈(虽然看着只有50+),一直在说小弟,一直叫我“您”,弄得我无所适从。后来看到别的合作伙伴后,才深知:的确,他在这里面无论年龄,还是资历,都是最浅的。。。怪不得有这个自称。整个婚礼筹备下来,他瘦了不少,我很希望他这种减重效果能在我身上实现。他的作息比年轻人更不规律,晚上经常通宵,早上又起不来。还说我们婚礼当天去会场的时间太早了,可以慢慢去。我隐隐有预感他很容易会搞砸东西,结果真的应验我的预感,幸亏每次都化险为夷。。。他是一位充满侥幸心的长辈,让我看到,其实长到70岁一样很容易“摆乌龙”,经常搞砸事情,同时也可以很虚心很可爱。

80岁的“金矿”阿姨

这位奶奶因为姓氏的缘故,叫我叫她“金矿”阿姨。他们一家都是医生和护士,而且她的妈妈是那地区第一个考去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女医生。她的爸爸是所谓的“西关大少”。她培养了三个优秀懂事的小孩,三个都是医生,找到的女婿儿媳妇等也是医生。听她的描述其实带大三个小孩很不容易,而且还得全职上班。她怀着八个月大的肚子每天骑单车20分钟上下班,为了确认病人病历档案一天跑几家医院是常事。我印象最最深刻是她跟我聊天全程都是笑着的,特别开朗乐观的一个人,思维清晰到你觉得她肯定经常还在看书或者做研究什么的。刚到美国时候,一家四口共用一个厕所,但因为家里每个人都喜欢在厕所看医疗期刊,于是每次都得限时,不然他们就会一直呆在厕所忘记时间,把门外的人给憋坏。她还说以前台湾那边的医疗系统别人会把药价提高来私自抽成买通各种渠道,学校里面的被委派的学生教官还会跟学生出去喝酒啊,或者做各种难以描述的勾结,赚钱可以非常容易,她说生命中出现过很多这种看似“诱惑”的机会,一定需要把持住自己。她得知我跟队友新婚,就传授给我教导孩子的一些诀窍,还说她的育儿经结合了她祖辈跟神经学家的一些观点。所以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在什么时候就收到一些观点,一些礼物。她12,13岁就自己开车到处去,80岁的时候去延长驾照限期,然后工作人员看到她都一脸怀疑,直到在电脑系统查到她特别优秀,0交通意外的驾驶记录,都对她刮目相看。结束路试之后,就给她的驾照期限延长到85岁。

50多岁的朋友妈妈

她为了在异国谋生,在40多岁的时候从0开始学护士。每天厚厚的一堆书,在图书馆挑灯奋战。直到现在她还坚持每天学单词,随时更新护理的知识储备。在新冠疫情间,她长期呆在ICU里面照顾重病患者,一个人照看三个病人,每分每秒提心吊胆。我其实自问没有她的勇气,因为我在三十而立之年,学新东西还得想东想西,左右衡量。但是她在她四十的时候,还是那样义无反顾去学,把自己的时间投入特别迷惘未知的东西里面,每天跟困难的术语做较量,还得去克服语言的壁垒。听到她的经历,就觉得没有什么叫“合适的时机”,你不去试就这样永远没有机会了,人生就算到了媒体说的中老年,其实跟年轻的时候没啥区别,努力的姿态还是那样一模一样,该受的苦,该来的挫折一个也不会少。人也不会说你到了什么年龄,你的能力就断崖了这样。所以干脆就奋不顾身去尝试,说不定还能收获意想不到的东西。

自制爱马仕“高仿”皮包的70多岁的姐姐

筹备婚礼的时候,我厚皮赖脸地一个个拜托,结果一个“倒霉”的阿姨被我抓住了。她70多岁,但是要求我叫她姐姐,那我唯有照办。我在想要是我也能在她的年龄被别人叫一声姐姐,我估计也是特别开心痛快。她退休前是婚纱设计师,还因为很喜欢皮具设计,就跑去法国拜师学做皮包,然后现在每个周末还在开班授课。跟她聊天的时候我注意到她仿做了一个Evelyne系列风格的皮包(问题是还蛮像,特别尴尬),她虽然接受任务的时候十分怕弄不好,但是结果办事各种体贴妥当。另外一个服装设计的“姐姐”以周末要开车带团体旅行为由就脚底抹油给溜走了。

以后再来详细写写他们的故事,还有更多的“老”友记们。他们给我感觉的共同特征就是:精力旺盛,思维清晰,有自己很热爱的东西,吃喝玩乐不将就,乐于去分享,不怕苦难,勤奋。更有甚者是,活着一直抱有一种: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态度。写这篇文章的契机是几年前回国看到父母桌上放着的《老人报》。不得不说这个名字特别刺眼,我恨这个报纸。我很怕它内容给我父母的暗示就是:你已经老了,你差不多也该怎样怎样了,注意养生了,如何如何了。。。这种观念的强加真的很要命。所以那么多人相信那种《30岁身体机能走下坡》之类的文章,我是认为没有人有资格告诉你,你是老了,除非你自己这样认为。

年长的人就是有种魔力,他们像大树一样在那边不动声息,充满生命力。你一旦靠近过去,就是静静看着他们,他们开始打开话匣子,就会听到很多生动有趣的人生故事。我也暗自可惜要是他们真的百年归老的时候,这些故事,这些传下来的智慧就没人能知晓了。。。所有有留下著作的前人,于我们是已经算是幸运的了,起码还能窥见他们是怎么想事情的,某些只通过人去一代代传承的东西,真的会随着一个时代人的归去,就消失无踪的,特别可惜,例如家风啊,想法啊,面对生活困难那种姿态之类的。

分享文章:

0 0 投票数
文章评分

发表评论

2 评论
最旧
最新 最多投票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Diangdiang
Diangdiang
2 年 前

真好啊。到什么时候都活力满满地生活。另外好需要结合了神经学前辈和育儿经分享。(●’◡’●)

Hello there!

这是一只猫打理的网站,假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他
 
通过电子邮件订阅博客

输入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以订阅此博客,并通过电子邮件接收新文章通知。

加入其他 41 位订阅者的行列

Don't Miss

Favorites from the blog

2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