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女性互助团体邀请了嘉宾来跟我们进行讲座,我就拼命地注册。这个线上讲座,很多人都在chat上留言自己经历的人生挫折(在2020年的时候,很多线上参加者的年长的家人都因为Covid去世,很多的情绪到如今仍然无法释怀),顿时感叹大家都不容易。没有一个人是孤单的,大家都经历过burnout和情绪谷底的时候。

容易Burnout的人的性格特征
下面是座嘉宾描述了自己的性格,她的双亲都是工作狂,同时对自己孩子有高要求。在这种教育和家庭环境下,她的日常就是:gogogo。她的确拥有了所谓“令人羡慕的履历”,但同时也引来了最容易产生burnout的性格特征:
有个高票留言说:“BURNOUT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无声无息的心理健康流行病。影响了全社会无穷无尽的所谓“正常”人。”
在亚洲的教育环境和理念中(例如无时无刻来自外界的批判眼光,评判资格边界的模糊,peer pressure,望子成龙成凤等),以自身体会,我觉得也是很容易会引发burnout的情景。
Burnout的十个征兆
Self-care
我是一年前才了解一个叫“self-care”的概念。的确这个不是什么新奇的概念,谁活着不需要照顾自己?知道和做到是两码事,为自己打算和着想好像不归于self-care的范畴。去年某个节点我突然觉得对一切都提不起劲,失去了目标,睡不了甚至吃不下饭。当时感觉自己“特别不对劲”“从来没有试过这样”。于是就尝试了用Betterhelp(一款可以与心理咨询师1V1的app)填了漫长问卷后,我终于跟我的心理咨询师——一个咨询经验丰富的黑人女性通话了。她很耐心地听我倾诉,然后用恍然大悟的音调来问我:你曾经试过放松么?你很需要self-care啊!然后我像是被石头砸到头一样,突然醒悟:我的确是把时间表排满了,但是我有专门给自己的时间吗?好像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满足别人的需求和别人的期待,那我给与自己足够的时间去休息和关注自己的需求么?哪怕做着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不会逐渐让身心倦怠么?
缓解Burnout的方法

其中我觉得比较难忘的是JOMO – joy of missing out,很多人都是FOMO – fear of missing out,怕自己缺席或者错过重要活动,怕自己漏刷文章新闻看po等,怕自己错失了什么机会,或者怕别人认为自己不合群啊,影响别人对自己看法等,这些恐惧都可以变成:让自己学会错过,从错过中得到快乐,增加自己私人的时间和独处时间。
对于演讲嘉宾来说, 她的缓解burnout的三大头号秘密武器是:
- Calm App – 每天定期冥想
- Audible – amazon有声书,散步时候听:
- Dare to Lead – by Brené Brown
- the 5 second rule – by Mel Robbins
- The Universe Has Your Back – by Gabby Bermstein
- 建立一个早上或者晚上的个人ritual(例如伸展,做瑜伽,自己做早餐,读几页书等)去让自己放松,平静下来。
还有其他参加者分享的办法:
- Brown noise – 可以在app和Youtube,或者在google home等智能家居配件上获得 (个人体验是真的会让心平静下来,好神奇)
- 相关阅读:
- WE TESTED 7 WHITE NOISE APPS, SO YOU CAN GET TO SLEEP FASTER
- 噪音竟然助眠?白噪音、粉紅噪音是最佳床伴
- 与他人设定合理的边界
- 烘焙
- 在车里面放声大叫
- 跳舞
- 洗澡时唱歌
还有一些方式就是,接受自己能力是有限度的,很多事情想做也做不了,把要求放低。做事缓着来。
为什么还是放松不了?
我经常尝试玩游戏或者用培养新兴趣来放松,偶尔用打扫房间来放松,结果越放松越累。很多时候压力是身心的同时作用,用紧张刺激的活动来放松,非但没有缓解压力,还会增加身体负荷。
心理伤害是真的会让你痛
最后附上一张之前一个鼓励包容心的讲座的一张图:
比起物理痛楚,心理的痛楚在大脑里面会有更多的反射区,心理伤害不但会形成类似身体痛楚那种真实的痛感,还会通过痛楚反过来影响人体的健康:例如使血压升高,提高心脏病发病率等。当别人说了伤人的话,这种话传达到我们大脑,是真的会让我们感受到疼痛的。所以我们都要保护自己,尽量远离会让我们受到心理伤害的人事物。

欢迎来分享你的解压方式啊!
我刚刚读完你或许该找个人聊聊,真的特别好读的书(或是小说?)。我发现自己越是想放松就越急着放松,目前发现是找到缓和的方式。比如运动,以前是要挥汗如雨或是HIIT,现在就找简单轻松的容易完成的;吃东西以前累了需要大鱼大肉辛辣刺激的,现在是细嚼慢咽吃好消化的,家庭医生让我每次咀嚼时都默数自己咀嚼了多少下,这个可以让自己的mind停留在当下。我家庭医生对我说,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你已经很好了,不需要更好。只是保持开放,变化和新的东西来到了,不是要改变你,考验你,而是换个角度想,你可以由此成长。
对啊!!很有同感!!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