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折的英语口语之路

每次记录在北美生活的经历都会被问你是怎么学英语的。我个人觉得中国的基础教育尤其是对英文的教育是没话可说的。我的阅读,听力技巧都是从小学四年级被义务教育拉扯大的,后面还误打误撞地做了多年的英文课代表(然后并不是英文最好的那位,只是为了刺激自己的英文学习力)。很多人学英语追求的是一种“正确无误”的英语,所以到了国外会被千奇百怪的表达方式所震惊,更不要说国外也有各种网红语。一开始出国的时候,时常惊讶本地人的过去式”did”和过去完成时的”yet”连用,然后语法各种颠三倒四又聊得头头是道。跟比较幽默的人聊起来还会各种梗,完全听不懂,一直苦笑点头装作融入(这时候其实应该冒着打断气氛的危险来问,不耻下问!追问到底!),遇到黑人族裔的话,他们的语言更是有独特的slang,一句能够懂上20%已经很好。

后来遇到几位令我打心里佩服的人,我才意识到,我需要的可能不是更多的口语技巧,而是“勇气”,和“利用各种方式告诉对方,我真的很想跟你聊天”。我自己过去犯过可以说是致命性的错误就是:一直觉得自己口语不够完美,不够本土,说出来会被笑,有没有语法错误。然后我一直迟疑,以至于在对方眼中,以为我是不想跟对方讲话,或者心情不好,或者讨厌谈话对象等,于是会加剧对话的结束。然后对方以为自己不被喜欢,反过来减少更多聊天的机会,恶性循环。极端来说,人与人沟通更多是看说话的语调:开心,不开心,高昂亢奋,紧张等。还有脸部的表情,放松,开心,融洽还是紧张,拘谨,痛苦。在不自信,自我怀疑,很挣扎的情况下,语调会不自觉地变得低落,犹豫,对方会觉得你很痛苦,好像很想结束对话的样子,就不会一直跟你继续聊天。相反即使你用着磕磕巴巴地语言,带着口音的腔调,但是满面笑容,对话题很感兴趣想一直继续,大家都会很愿意去跟你继续聊天。这样争取到更多聊天的机会,同时进入了良性循环:咦我原来可以——下一次有机会我也愿意试试—-聊得很开心—-继续聊—–更多朋友—–更多聊天机会。外国人对非本土的人说话其实是比较宽容的,所以勇敢地说非常重要,一旦开始了无畏的口语之路,接下来的路会平坦很多。据说我不敢说话的时候,大家都觉得我很cool,冷漠,端着。其实内心住了一个band队,恨不得每天敲锣打鼓人来疯哈哈哈。

我有位同学,她一句里面的词语会有60%都是读音不严谨的,但是她说得慢,说得很有条例,大家都能听懂她在讲什么。每堂课里面她争取了很多发言的机会,神奇的是,假如按照我们对口语口音纯正度的挑剔,你一定会猜不到,她在一个专门帮助中小企业发展的咨询中心上班,每天都要跟很多本土的中小企业主用英文开会,而且被点名表扬是最出色的员工(这份工的工作要求是extraordinary的沟通能力,很多应聘者估计看到都开始打退堂鼓)。这种发展令我觉得很受鼓舞,因为真的是只有你不想做,没有做不到的事情。会沟通 ≠ 口语无暇

另一位影响我口语学习之路的人是我在转机时候看到的,因为天气缘故我被迫在上海逗留,等隔一天的国际航班。在航空公司安排酒店的自助餐厅,我看到一个国内的男生,坐在一堆国际学生里面,他们应该是互不认识的,然后他用着磕磕巴巴的英语谈笑风生,大家的气氛特别融洽,而且我能看出来他是焦点的中心,正在带动话题。经过我的偷偷观察,他的英文水平可能还比不上初高中生的口语水平,但是他积极交流,传递了开心的信号,各种讲故事讲自己经历,大家都忘了误机的现实和他一起哈哈大笑。他做到了我做不到的事情,当时心里暗自较劲,鼓励自己也可以做到这样。

生活在人种多样化的西海岸,很多人说话都带着自己家乡的口音。我每次遇到说英语有口音的人都觉得非常亲切,绝对不会觉得他们英语不好。其实口音真的不是大问题,最大的核心是思维清晰。我刚去上班的时候,我的英文口语说得可以很快,很流畅,但是对方往往听不明白我说什么。原因是,我用中文的思维先去翻译,然后说出来,而且很在意自己有没有说得很fancy很高大上,忽略了对方需要的是简单易懂。所以,乍听上去很流畅的口语,其实输得一塌糊涂,因为在思维上已经输了,你没有好好把一件事情描述清楚,或者把一个概念解释清楚。逻辑是不通的。口语的终极目标是让人明白你的观点。为了改进我的口语,我放弃了各种fancy的短语(自以为是的),转为比较实用的表达,用更慢的语速,一步一步去给对方解释,反而大受好评。于是,在之后的路上,我开始了脸皮厚的修炼之路。我主动叫同事帮忙纠正语法和说法,他们征得我同意之后就会不厌其烦教我怎么更本土的表达。在开会的时候,我会把他们的表达借来用,在他们接电话时候的应答,我也会悄悄记下来。例如:电话聊着聊着信号不好,我就跟同事学了一句:I am sorry,but you are cutting off. I can not hear you. 或者是:You are reaching XX’s desk, xx is not available right now, could you leave a message之类的。还有各种词汇诸如:kick-start,heading off,wrap-up,seminar,webinar, vibe, chill之类的短语词句,我都是耳濡目染偷学过来的。遇到你觉得好的表达可以记在本子上,我经常开会开着开着就会偷偷记别人的段子和表达方式。然后可以内化为自己的词汇表。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用语习惯,有的人会有语癖:经常说like啊,长话短说啊,经常tho啊之类的,就要有选择性地学。

多看英文的著作和新闻,是会帮到口语的,即使只是看。因为看英文书能培养英文的思路和逻辑,让人话说的时候更有逻辑,更令人明白和信服。听力方面可以多听英文歌,我就是因为初中时期经常听外文歌而培养语感,同时是爱好。刚来美国的时候,短短的几句话不会暴露刚来美国,就是得益于听外文歌,但是一旦说超过三句的话,就会原形毕露。这就是因为没有好好培养在英语下的逻辑思维。

下面是一些我自己的小发现(不代表普遍,只是个人观察,没有偏见什么的):

♢ 其实并不是留学生的英文就是好,有些甚至不比中国学生的,我觉得中国的英文教育真的算不错了,不用妄自菲薄。我有遇到很多在西海岸公司里面工作的,说起话来是断断续续的,多次刷新我的三观,怀疑面试是如何通过的,电话里要如何沟通,但人家就是做到了拿到了offer,也每天在电话跟客户撕,要知道撕X拉扯是很讲究语言天赋的。

♢ 很多程序开发的项目需要跟印度或者中国对接,有些时候印度的口音很严重,需要保持礼貌地追问到底什么意思,来来回回好几趟,但是他们的英文逻辑很顺畅,词汇量大。中国的对接不一定会英文,我只能说20%的程度,但是项目居然还是能顺利推进,勇敢说出来问问题,真的很激励和提供了榜样。

♢ 客户有时候是俄罗斯或者意大利的,美国人也需要时间理解。有时候甚至是加州人听不懂德州人的口音,德州人的口音很萌,有时候萌起来听不懂需要再三确认。并不是只有跨国才会听不懂,就算是美国本土也有互相听不懂的口音壁垒。有时候同事一挂电话就会吐槽:啊我完全听不懂他在讲什么,口音太浓烈了啊,然后一脸苦恼地摇头苦笑。更多不是嘲笑,而是觉得自己帮不上忙而焦急。

♢ 口音不纯正其实不影响表达,很多让我佩服的第一代移民他们的口音完全没有影响表达,反而有种独特的魅力在。口音“正宗”的好处是能够短时间拉近彼此的距离,让大家卸下心防,更容易接受你的意见(原则是意见要靠谱),我感觉其他族裔对口音的要求更低,反而是亚裔之间对口音会非常敏感。有很多本土长大的第二代移民会对口音非常敏感然后互相吐槽。例如一个越南华侨的第二代,基本上是white-wash,神奇的是他说话真的会有口音,英文口音也带着江浙一带的口音(咦),他的朋友都吐槽他互相开玩笑。

♢ 中国留学生就抱团,不说话,都是国外学生在说话。这个我发现是刻板印象。在我看来,现在中国的学生很会自我介绍也很会表达自己,在表达上,我觉得国内对沟通跟表达能力的要求更加苛刻。我曾经试听一堂MIT的课,里面老师一开始布置group presentation的时候说:假如害羞的人可以不说,不过我鼓励大家来说,假如你觉得很不舒服,我看看我可以怎么帮助你,站你旁边帮你加油。我一听就在想,天啊能进去MIT的人至少也是个变态吧能怕演讲?后来觉得自己主观太强,对里面的学生都“标签化了”。我们课堂上,本土学生很能开玩笑,不过一旦较真了都是亚裔学生在问问题,各种对老师死缠烂打,对presentation也非常较真。分成两个极端:极度有表达能力,和极度低调抱团的。歪果仁害羞起来也是真的害羞,我试过看到极低存在感的学生,学期结束都不知道有这个人。

♢ 就算在国外,真正“外向”的人也很少,国外跟国内的人的痛点可以说很类似,因为人性都是共同的。开会下面一片雅雀无声也是常有的事情。唯一能产生差距的是你够不够勇敢去踏出那一步,之后就觉得不是难题了。通常都是有了第一个发言的人,后面就陆陆续续地来。

有个台湾的移民男生告诉我,他的英语口语突飞猛进是在去美国的头两年,他后来当了公立高中的数学老师。而我自己却是去了美国后的第三年开始突飞猛进,以前的公司还能偶尔说说粤语,当时每天在公司里面只能说英文,累的时候语言频道都会转不过来,后来自己那种“擅长把自己推到火坑”的个性,让我跟各种客户开会,主持跨部门会议,做演讲,还有跟人谈判之中学到了很多的软技能。这些软技能融合在英文的应用里面会就有加成效果。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很多时候,脸上淡定的我其实手心都是冷汗。

下面是我觉得对我有用的英文学习方法:

1.听billboard的英文歌,各种节奏口水歌:英语听力和语感

2.美剧的现实家庭、职场剧:用语和本土文化

3.托福,GMAT备考:了解课堂互动方式,听说读写互相串联互动的能力,GMAT更多是跳读文献的软技能,有点超纲。

4.厚颜无耻地说,拉着朋友聊八卦聊人生:这是最快提升语感的

5.看英文阅读(近期的文章:近一两年,不是文献那种,跟你专业有关或者爱好有关的):提升英文逻辑,有创意的表达

6.把自己推到“绝处”,例如自发组织会议,试着在会展,跳蚤市场上推销产品和自我介绍。参加各种net-working 活动,拉起陌生人就尬聊:可以增加自信和胆量,拓宽可能性

7.偷学自己敬佩的人的英文,抄下句子,模仿发音,还有主动要求别人纠正自己的发音和表述方式:道地的表达方式

8.坚持用英文写文章:写作有用,就算没人教,只是看书学,写出来还是会比较流畅,进步会很快。

9.看本土广告,电视节目,综艺:宣传广告是学本土语言的大武器,就不说我小时候经常看广告学说话(咦)

10.点外卖:可以熟练掌握各种食材,调味料,饮品调配等的术语,增加反应速度。

下面是我试过对个人没啥作用的英文学习方法:

1.参加英语辅导班:我通常上完除了认识讲师朋友就没别的事情了,上完就忘。而且学的只有30%~40%我需要的。

2.背单词书,记单词:背到A或者从Z开始背不出A跟Z的范围,最多坚持一周,最多了。

3.听VOA新闻联播:坚持不了几页,最记得是一个非洲国家总统的名字很可爱很长。

4.背常用的XX句串联词汇:50句里面坚持不了5句。

5.看科幻,动作,学科专业类(医学,侦探,化学类的电影):爽是爽,只是要学到我需要的词汇需要看更多的集数,而且词汇一般生活用不着,一般就是娱乐了,不强求学到东西。

可能我是一个更加喜欢自己安排,自己把握学习节奏的人,以上的分享只是我个人的经历。欢迎讨论。

分享文章:

5 1 投票
文章评分

发表评论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Hello there!

这是一只猫打理的网站,假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他
 
Search
通过电子邮件订阅博客

输入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以订阅此博客,并通过电子邮件接收新文章通知。

加入其他 41 位订阅者的行列

Don't Miss

Favorites from the blog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