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舌教授的灵魂拷问 – 你的观点并不重要

研究生的最后一门大课strategic management,里面的导师让我又爱又恨。自从上他的课开始,我的舒适圈一度受到了威胁,包括了高度互动的小组作业,海量的作业,各种触不及防的提问,回答需要经历他的灵魂拷问。其中我被他提醒的最严重的一次是:观点并不重要。

事情源自他第一周的作业,他叫我们填下面的表格来引入关于策略思想的讨论。然后在网课上他问大家的感想,觉得这个表格有没有启发。我就为了锻炼胆量+刷存在感于是跳出来说这个方法很好用啊能帮到我们我们的思维blahblah。下一秒教授就让我啪啪打脸了。他马上说:啊,你提醒了我要警告大家一点,我希望在以后的课堂上,大家不要提供观点,而是要结合事实和依据来推断出论断和结果。你的观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基于事实作出的判断和预测。接来下的几堂课他一直向全班强调这点,还多次说了假如你只是把你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我觉得”说出来,那你说出来的东西,跟在圣帕特里克节别人喝酒然后talking sh*t to each other没什么区别了。

他经常弄一个类似的图片警告我们,注重观点和事实判断的区别

鉴于好奇这位毒舌博士,我就去看了下他的个人介绍。他毕业于Caltech,然后之后念了MIT的MBA,毕业去了四大之一的德勤做consultant,然后去了麦肯锡。然后分别去USC, MIT做客座教授还有偶尔麦肯锡的培训program,目前是开公司和做客座教授。他是家族之中唯一有大学学历的人,从得克萨斯州的马背上的男孩到大学教授,他的成长过程挺励志的。由于之前在业余摩托车赛里把脊椎给摔伤了,之后他整个人变得更加注重自我探索。

一个引发策略思考的表格

这导致了平常作业除了案例分析,还包括了大量的自我探究,这也是我写: 个人小实验:如何去更深入了解自己?- 分享一些测量方式/书/小实验 的其中一个原因,我将会继续更新这个“个人小实验”系列的,因为做完这些测试后能让我更好地了解自己。我们或许学了很多不同的学科,但是没有一门学科是系统化地告诉你怎样去了解自己的。做完这些小测试,会让自己对一直习以为常的特质有更深刻的体会和反思。

导师提出的“你的观点并不重要”,是个令我引发我深思的言论。他想强调的其实是要求我们作任何的判断和总结前,要自己找寻在现实中的依据,去归纳,总结,从而得出结论。而不是轻易凭借自己的偏好,思维定式,习俗习惯来“凭感觉”做出判断。尤其这是一门训练管理策略能力的课程,管理人员是一家公司重要的策略单元,假如他们凭“感觉”形式,没有形成自己判断事情的“坐标轴”,没有一套较客观的判断事情的系统,会成为公司的慢性毒药。回归到每个人身上,在平常生活工作,做各种决定的时候,“想当然”,“我觉得”,“我认为”也会让我们做出不贴合实际的判断。从那以后我经常跟自己抬杠,我说出来的论断有现实的依据么?依据是什么?这个依据靠不靠谱?多抬杠之后就发现自己认为的世界跟现实有一段很大的距离。

在这个基础上,我反思了自己的信息(知识)来源。我最常获得信息的途径是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例如微信公众号,豆瓣,微博等,其次是读研时候读的各种材料,案例,新闻。还有工作生活上的各种的实际体验,和业余时间看杂书获取的知识。

做一个列表差不多就是:

1.社交媒体的各种文章,新闻,热点

2.读研时候的调研报告,案例,课本和补充材料

3.从小到大的亲历的工作生活经验

4.业余看书获取的信息

5.亲朋好友还有道听途说的传闻,观点,视角

当我反思我获取信息的途径的时候,我开始找出来让我觉得细思极恐的点。首先我有大量的信息都是来源社交媒体。这些媒体很多都有倾向,凡是盈利性的传播机构,都会有各种的偏好,来最大化传播的效果。而且很多的文章会包括大量的个人观点,而不是通过严谨的推理判断而得出的论断和推测。所以假设我们用这些文章,信息来尝试认识这个世界,会加大我们对现实的认识的偏差。这样会使得我们对某些事情的看法是建立在“歪斜的有偏颇”的基准点之上。其次我反思了一下,过去自己非常依赖亲朋好友的推荐和判断,这自然而然会包含着他们的各种“感觉”和个人观点。举个例子就是,他们向你推荐一种人生就是:上好学校,找份稳定的好工作,一辈子平平安安。我是认同这点的,只不过,这个观点,到底是他们听老一辈的人总结的,还是说他们用目前有的人生经验总结出来最美好的生活方式,或是说,因为大家都这样说了,所以这个就是可取的?而给这个建议的时候,我父母才40多岁,还没有到生命老去开始收获人生黄金果实的时候,那是什么样的事实驱使他们产生这样一种“观点”呢?他们也没有高等学历,那这个是他们的“观点”,还是观察出来的“现实”?相对的,假如一个人他经历了高等教育,他过上了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所无法企及的生活,他对比了好多其他人的一生,发现自己的做法是能提高人生的美好程度的,于是他说:上好学校,找份稳定的好工作,就能人生更美好。那这个时候,这个就不仅仅是观点了,而是用现实作为判断的总结。

有一次,我在研究美国赌场行业的发展趋势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原来在2016年的时候,澳门赌场的收益已经是整个拉斯维加斯的6点多倍,超过美国所有赌场的(20多个洲所有的赌场,包括印第安部落赌场,拉斯维加斯+亚特兰大所有加起来)总营收20亿。这个现实让我震惊了很久,因为这违背了我的“感觉”。过去我每年都会去拉斯维加斯出差,也带我父母去过好几次。所以我知道那边的客流量是多夸张,有很多机会让你各种掏腰包,花钱如流水。而对澳门的印象,我一直是基于过去TVB同事的描述和旅游节目:大三巴观音像,买菜骑着小绵羊,走着走着就会不小心走出澳门。一个弹丸之地,却能产生超过一个老牌“赌博合法”国家的营收,那种震撼我久久不能平复。

后来经过一系列的数据和官方报告,我才知道,这一切都有强大的现实数据撑腰。澳门有个巨大的市场,也就是整个中国还有周边地区想要赌博的人都去那边,作为亚洲地区少有的能“合法赌博”的地方,澳门自然而然是收到“爱的供养”。同时澳门的“high rollers”也就是在赌场长期花费巨额的人,无论是金额跟消费频率,都比拉斯维加斯那些赌场收到的要大得多。同时案例谈到了很多美国的赌场大鳄开始在横琴岛砸钱开发,于是我特意在知乎上看各种的关于房地产的讨论。珠海本地人说:本地人都知道那里地大人少,就是个坑。另外有一些却说,以后会有就业,带动人口,会增加对住房的需求,所以公寓的需求和价格都会上涨。

以前的我可能就马上觉得在那边买房的人是傻子,你看,当地人都说了,那边就是荒无人烟的,人口少,房价都是被炒热的。当我们知道观点跟事实的区别的时候,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想:当地人描述的“是个坑”,是基于“感觉”。“当地人都认为是个坑”,这种也是一个观点。而认为可以买房的人,他的判断可能是基于以下几点:

1.海外赌场公司巨资投资,钱是狠狠砸上去的。那花钱之前他们不会先算投资回报?不会先做市场调研把未来发展都预测个几百遍?毕竟大家不是开福利社,不是人傻钱多随便玩,毕竟要看股东脸色,所以看资本流向哪里,我们大概可以推测一些东西出来。

2.当地的经济还有policy的扶持,当资本进入后,不是会有岗位么,有上班的人带着家庭来,加上各种policy的扶持,不就是需求有了,刺激的手段有了么?

3.哪个城市在发展前不是一片荒地农地呢?我在国内住的地方在开发前就是一片农地,现在一片叶子都看不着了都是楼和商圈。深圳,香港,哪个以前不是渔村不是一个荒芜的地方?投资投在已经成熟的地方,他能赚么?投资投已经看到很火爆很饱和的地方你能赚么?当然要在有差价的地方。。。。

所以基于这些粗糙的“抬杠”,你会发现,你得到的不仅仅是“我感觉这就是个坑”,而是一系列的基于事实给你有线索的推断。不仅仅是“我觉得这个有戏/没戏”的观点,而是判断。

最后用几张毒舌导师的课程演示图来总结:

大家可能以为的现实上的问题是这样的
或许问题有可能是更复杂的
但现实更加像是这样的,无数随机的东西摊在你的眼前

你要做的就是把需要的现象梳理整理出来,分类,归纳,然后看你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定义这个问题

然后你找到自己在哪里后,定义要往哪里去,然后通过设计策略去达成目的


经常他的提醒之后,我之后写报告和与人交流的时候,我会反问自己,这到底是只是我的观点,还是我的判断。假如是观点的话,会不会影响到对事实的判断。同时在获取信息的时候会多加心眼去分别,他们写的到底是观点,还是说是基于现实的判断?这样就可以选择性地补充需要的信息,将不必要的“杂音杂质”排除在外

分享文章:

0 0 投票数
文章评分

发表评论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Hello there!

这是一只猫打理的网站,假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他
 
Search
通过电子邮件订阅博客

输入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以订阅此博客,并通过电子邮件接收新文章通知。

加入其他 41 位订阅者的行列

Don't Miss

Favorites from the blog

思维碎片

隐忍

我一直觉得我妈是个迷。直到今日,我一直以为我了解她

Read More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