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封城梳理一下:读英文课本的思路(纯干货-图多慎入)

写这个文章是为了让我自己好好梳理总结一下最近慢慢形成的自己的一种读英文课本的思路体系,方便我之后在上面添砖加瓦改进。假如有自己独门绝技的友邻也可以一起讨论分享:)) 本文的核心是:你真的不需要学那么多。。。。。。。

因为LZ有强迫症和稍微的偏执,总是希望在看课本的时候面面俱到,现在回过头觉得过去学习得非常低效和浪费精力。最近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慢慢总结出一套适用于我自己的读英文课本或者读文献的思路,让我以最短的时间把知识体系构建起来,然后慢慢地往以前的体系上加东西。这点也是受到了牛人一年自学MIT课程《How to learn》作者的启发。他说学习其实就是在脑子里面搭建高速公路,把貌似不相关的东西串联起来,并且不断地扩张,优化。建立不同东西之间的联系能同时加强对两者的理解,同时可以更好地记住所谓的“知识”。所以当你形成一个知识体系的时候,你可以迁移到另外的领域。我发现,例如 Six Sigma 六西格玛 ,虽然主要运用于生产的程序管理和优化,其实也可以运用在运动,发展兴趣等的东西,甚至是在下厨房APP学新菜式的时候。说穿了就是列出问题,寻找解决办法,测试,然后优化之类的循环,居然可以被发展成为一门大的学问,还发展了黑带和绿带资格。。。所以歪果仁很擅长做这种系统化的梳理。

看了一遍忘了又再看一遍的书orz

我觉得中国的东西很多没有很好的传承下去,除了历史政治原因,也有一部分是因为我们民族比较感性,对理论的界限比较模糊,不太深究。诚然这挺浪漫挺“缥缈”的,不过对形成知识体系就会不够严谨。例如做菜的时候加的调味料可能是“少许”,“一些”,“一碗”,而国外就会很死板地标好是多少毫克多少ml,或者多少标准茶匙。他们对于步骤的强调有种偏执,很多时候我对着同事跳着讲东西,他们就会突然断线,需要我把1跟3之间的步骤展开给他们看,他们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如果我先讲4然后回头讲1,他们就会短时间短路,不知道别人有没有类似的遭遇。这可能跟他们教育的方式有关,特别清晰的结构化思维。当他们教我的时候,也会很仔细把每个步骤列出来,虽然慢不过挺清晰的。老美(或者其他国家的人不太清楚),特别擅长去总结和形成知识体系。尤其是在经济学管理学的研究文章,动不动就是弄个什么模型,当我们讨论到怎么去评价一家公司的赚钱能力,他们又有什么“porter‘s 5 force”, 什么BCG(Boston consulting group matrix) 被用烂的SWOT,各种Matrix图等等。看着很复杂,用平白的话说出来其实非常简单。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那个东西描述起来很复杂,他们就用一个系统化流程去简化他,帮助记忆,这一点我比较认同。例如说计算贷款还的本金跟利息,按照公式看起来并不复杂,其实里面的各种动态变化是挺复杂的。

Porter’s 5 force
BCG,一家公司到底是星星还是牛?还是问号跟狗?为什么狗是最烂的啊真是

考研究生的时候需要GMAT,GMAT是很能够让一个人在有限时间里面提炼中心思想的,估计高分的人除了刷鸡精以外,阅读能力也是杠杠的。TOFEL,跟GMAT,我认为都能够系统化地短时间内提高一个人的英文应用水平,GMAT除了有点虐,还是值得去经历一回。拿到课本的时候我会先看index,例如这本教运营和供应链管理的书,它会有两个index,一个简化版,也就是下图:通常这种经济学的文科教科书,会有两个目录,一个会粗略告诉你每一章节属于什么模块,一共有几个大模块。(当然了当你点开每一个数字,里面都是会让你直接看成近视眼的读书量)这个时候我会花时间将每个模块的标题和内容扫一遍,然后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写在笔记本上: 例如下面的,我知道了第一部分主要是关注在策略,产品和生产容量。第二部分是在生产和服务的流程。第三部分是供应链流程等。细分下来,第一部分由6个小点组成。我会在笔记本用自己的话去总结每个部分,然后画树状图去列出每个细分部分。重点来了,画完简单的关系图后,我会找出几个我比较好奇的点,或是对我生涯升级有帮助的,然后用荧光笔高亮。其他的知识我一律不会花太多时间,匆匆一撇就好。弱水三千,我只取对我有用那一瓢。例如你头痛,你打开家庭医生自查,里面有经痛,腰痛,背痛,你是不是直接只要看头痛就好了?同理,课本要重点花时间在你一直的疑问的痛点上。要训练筛选知识点的能力的确需要时间,我形成了一种抬杠的方法。假如一个知识点我不确认它是不是重要,我就会反问我自己,假如我是project manager,我知道这点有啥好处,或者这个能帮到我哪里?这样你就很明显分出鸡肋,跟鸡软骨,鸡肉了。。。

简单版的Index

这个时候,列出整本书的脉络和我不懂的,特别好奇的部分,找出每章节间的联系:我自己有自己定的符号系统,例如重点而且不懂我会用三角+?,不懂的我会标?,着重而我有基础的的内容三角符,渐渐地我就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简单符号规则。我就会在复盘的时候,特别关注那些符号的内容。有些人也会用颜色,我是记不住,而且懒得花时间标注。

忽略我鬼画符的字体

下一步是细分目录,就是闪瞎狗眼的每一章的细分内容:(通常这个时候就不想看下去了。。)(我会告诉你这是一页中的一小部分?)

令人眼花缭乱的细分目录,认真你就输了

剔除练习,还有附录图表,剩下的就是每章干货,再剔除不感兴趣跟对我生涯没帮助的鸡肋,剩下只有很少的“全新”知识点。这时候要活用类比,用一个很简单的东西类比理解新的概念。例如文中洋洋洒洒几千字的供应链,可以类比成肠胃,除了吃进去的(上游,供应商,各种资源),经过肠胃(供应链计划,策略),还有拉出来的(下游合作商,经销商等)(咦)。当然记这些概念是没用的。做事情的时候也不需要知道官方定义是啥意思,知道它是个什么东西就行了。书本会浪费很多篇幅去介绍每个概念。我恰恰觉得概念一旦你知道是个什么东西后,不用花时间背概念,直接跳过。新名词混个眼熟就行。

浓缩之下,我需要去花时间的知识点少了80%

从上图的蓝色高亮开始到底部,就是第一章节里面我需要掌握的内容,会比实际书本少了80%的内容。节省的时间就可以扩散搜索相关的资料,还可以深入地挖掘对我有利的内容。理论上一本书是没什么真正废话的,毕竟再版了那么多次,被骂也骂够了。每个人要的东西不一样,我只要在这里,拿到我需要的东西即可,没必要强迫症每个点死磕。减少一下脸上的皱纹,维持内分泌的平衡。这时候我也会用简略的笔记法,这招是高中班主任教的,被我运用到如今,也难怪别人看不懂我笔记,因为平时大量省略,只有自己能看懂。方法是:1.常出现的名字我会用大写字母代替。类似operation and supply chain strategy, 我直接用OSCS代替。2.超级简写:Receivable Turnover,我直接用R‘ turn‘ 用单引号省略后面的名字。听课时候这样记,谁用谁知道。3.自我的符号系统,例如bullet point是骨架,三角形是需要重点发散找资料的,?号是从没接触过的。还有双问号,双√之类的表达不同重要程度。。。怎么开心怎么来 4.写下最近运用过的或者新闻里面能关联到的东西。5.试着把同样的知识结构迁移到别的学科,跨学科,跨界也适用。上面是读书前的准备,熟练的话大概半小时以内能完成。接下来是了解书的“脾性和风格”,就是它有什么方式去组织这本书,我碰到的书基本是两种类型:一种是没图没颜色,味同嚼蜡要命型。一种是风姿雀跃诱惑型。前者是编写教案的人不care你想不想看,直接给你甩出一大段大段文案赌你愿意看,这种时候更需要自己去筛选需要学的东西,把骨骼脉络整理一遍,把想要的东西一件件挑出来,其他还给作者。欲扬先抑型的把重头戏放最后的作者你就用80%时间看最后,其他随缘。典型味同嚼蜡要命型的书看下图:看着就想马上分手了 (拜拜了您了)

类似这种的,基本很多文献也是这样

相反第二种类型各种图标,各种颜色分区的,你就可以重点只看案例,图表,附录,网站等。其他跳过,如下图:(这种书一般更多再版,更贵,更难找到便宜PDF,但是阅读体验比较友好)

重点看图,高亮,粗体,网站等

有个共通的方法是只看粗体,斜体,图片,图表,网站。其他一大段的闭上眼猜大概会讲什么,能对上就果断跳过。这样子40页的数你可以用一个小时看完,看了第一遍之后再回去看自己高亮的,写问号的部分就行,顺便google一下有什么有趣的案例,看看给的链接有什么八卦一下,其他就不用管了。(但是,课程设置又怎么可能只有40页,吐)基于天然原因,很多有价值的案例会放到课程最后,其实那些反而需要重视。例如这一页,我只看蓝色符号的:

哇塞有图耶

例如下面一页,只要看两个大灯泡,跟疑似帅哥图就好了, 其他文段知道逻辑谈到什么方面就可以跳过了。

都说了“Key Idea”了,能不看么

这时候你会发现,Key idea反而很浅显易懂,文段都是用来扩充解释他的,那既然我都知道灯泡讲啥,我为毛要一段段看。。。在这个速读阶段,目标是掌握作者的逻辑,每段的结构,讲了什么,带着问题速读。就算现在你有疑问,你可以很快定位是哪一段会谈到这些。最后一步是跑到最后,summary的地方,按着总结一条条回忆前面说的内容,这时候你要假设你在讲解给一个完全0基础的小学生,你要让他懂,你要举例说明。要是卡住了,快速跳到前面看,加深印象。假如能完全说出来,并且很简单的,那就是你掌握了,就不用再花时间。也就是说,假如你不能用浅显的语言解释并举例,就是说你还没掌握这个东西。同理你可以用这点验证“专家们”的讲话,发现他们是真本事还是备稿忽悠人。懂与不懂,洞若观火。

按着总结一条条抱着你家的宠物对他解释(?!)我家养鸡我需要抱着鸡解释?(等等)

下面这种一大段文字解释给个图表,直接看图表: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cosmos(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56348137/
你会发现文字就是在解释这个图,而图是最容易懂的,直接看图就好,万一不懂就定位看回前文对应一段就行,不用全部看了。

这样一来会剩下不少时间,这个时候重点找不懂的,或者好奇的点,去知乎找“怎么简单地理解XXX”这种关键词(很少让我失望过),结合常用的万能google,MBA智库等,把完全不懂的东西扫清。另外就是去youtube直接找解释视频。最后完全搞不清楚就email or去办公室找教授让他解释。最后的最后,总结自己的看书方式结构,记在笔记本或者onenote上:例如:1.一门课开始先创立分页:在onenote上创建每门课单独的tab,把syllabus,PDF课件拖到上面。最顶上写着教授的title,联系方式,办公室时间(syllabus上有),还有每项考试,作业的分数比重(这个非常重要,关系到你用时,假如一个project只有5分,一个50分,你当然把所有精力对付50分的,可惜实际操作起来很多人忘了这点)

按照课程顺序建立新的tab,整理资料

2.关键的截图按照章节顺序粘贴在笔记本上

同理还有各种PPT资源,和我觉得有价值的文段,方便随时复盘,我就不说我往后的学习工作因为这些资料增益多少了。。。。

按照课程各知识点整理的课件和额外找的资料

每一期的作业,我都会把附件直接attached在onenote里面。在电脑会有死机跟懒得整理的问题,但是在onenote,每次做完马上attach 到网络笔记本上,就可以随时随地回查之前的内容,甚至是共享给其他上课不同步的兄弟姐妹们。

存放在onenote里面,可以随时随地打开的作业文件

存放网络连接我会复制网站标题,利用onenote自带的附上连接的功能来存放有用的外链

强迫症看到恐怕会打我

教授有课件的话就直接复制到笔记本:

例如这种可以随时取用的文件连接

同时也存放错题:

虐过我千百遍的错题

所以我的笔记本是一个梳理+存放东西的地方,方便随时复盘和更新。建立知识系统和方法论之后,可以把方法类比迁移到其他的地方,例如新技能培训啊,教长辈学手机啊等。。。谁用谁知道。。。


To be continued…

分享文章:

0 0 投票数
文章评分

发表评论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Hello there!

这是一只猫打理的网站,假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他
 
通过电子邮件订阅博客

输入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以订阅此博客,并通过电子邮件接收新文章通知。

加入其他 41 位订阅者的行列

Don't Miss

Favorites from the blog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