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小实验:将企业的分析模型变成自我分析的工具 (财务PV公式篇)

标题云里雾里,其实特别简单和好玩。我在念传说中的万金油学科MBA的时候,发现了挺好玩的东西。就是我们学了很多会计,财务,公司分析的framework和工具,其实都可以化用在自己的生涯规划和个人能力评估上。你会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引申到可以去快速评估你要不要进入一个行业去创业,或者当你做各种人生的大小决策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应用的过程非常简单,非常容易上手。我之后还会写一些比较常用的企业分析模型,例如:SWO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企业外部环境分析,价格策略和差异化战略等,简单介绍这些框架可以怎么跟个人分析和生涯规划结合。(比杂志上的星座测试准多了,谁试谁知道)

篇幅关系,这篇主要讲的是围绕财务公式现值(PV)=未来的现金流量(CF)÷折现率(R)来作职场人士判断自己工作价值的工具。这个时候祭出一本我提了好多次的书《精准努力》 by [日] 野口真人,豆瓣6.8分。不是刘媛媛的那本,上次看到有豆友备注了那本。我喜欢这本书的其中一个原因,是看的时候老是想起公司里面很拽不可一世的人,这本书都在啪啪打他们的脸,所以看着有看基督山恩仇记的痛快感。

作者就是非常创意地用简化了的财务公式: 现值(PV)=未来的现金流量(CF)÷折现率(R) 来用作职场人士用来判断自己工作价值的工具。作者野口真人是个多年供职银行和证券公司的人,后来他成立了自己的咨询公司,从2004到2014经手超过2000件的企业价值评估案。他具备一个独特的,用金融角度衡量一切问题的头脑。当一家公司想要收购另一家公司的时候,需要比较准确地估计收购目标的合理价值。那怎么判断一家公司的合理价值呢?其实需要预估它未来有能力创造出来的现金流,倒回来算公司目前应有的价值。也就是说:

“决定现值大小的,并不是企业现有的资产数量,而是它将来能够创造的现金流量。”
具体到职员上,就是:

“你的现值,就是你将来可以创造出的现金流量除以你的折现率后得到的数值。提高自己的价值,实际上就是提高自己的现值(PV)。
实际上,这里的折现率(R) 与“信用度”有很大关系,信用度越高的人,他的折现率就越小。因此,成为一个被别人信赖的人,有助于提高我们自己的价值。”


所以简单来说:职场人士的“价值”=可以为公司带来的未来现金流量/个人信用度。提高职场人士的价值可以通过提高给公司带来的未来预期的现金流量,又或者是通过增加个人信用度。这样说可能你觉得没什么。但是仔细想想,这个公式说明了一点,就是那些拿到高薪水的人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其实大可不必,因为除了平台效应和年资以外,还得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能创造出超出自己薪酬很多的未来效益。不然以后公司效益不好的时候,很容易就会被盯上。

当你看到一些人没啥能力title又很响亮而且又一直涨工资的时候可以这样想:

“因为,一个明明没有实力的人力工资却年年增加,最终会成为公司的负累,会成为最先被裁员的对象。拿到和自己能力不相配的 高工资,短期内可能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儿,然而从长远来看,这会使我们暴露在危险之中。 -摘自《精准努力》”


当然,一些人带来效益的方式可能是资源,人脉,这样不太辛苦就能连上线带来效益,这种也是能增加未来现金流的方式。这里不作展开。

另一点是,这个公式也鼓励了那些不在直接带来销售业绩的部门。因为其他的辅助部门很难通过直接增加销售业绩这点给自己带来职业高光时刻。在以前的公司里面,销售们都被捧成“英雄”一般的人物,其实没有其他的辅助部门:例如市场,财务,采购等,根本没办法一己之力拿下订单。而通过减少成本,优化预算结构,工作流程等,辅助部门可以持续地带来节省的效果。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相对长久的。相比之下,销售额本身有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季度,趋势,不可违抗力等),很有可能这个月达到顶峰后下个月后继无力,无法长期持续。在这个角度来看,其实通过控制成本这个策略更加酷炫,作用更加深远。

还有一点是,目前的福报文化其实是跟这个公式的规则相矛盾的。要提高个人对企业的“价值”,需要增加每个人的休息和学习时间,才能确保可以提高一个人的CF(未来的现金流,也就是未来的潜力和实力)。福报文化其实是非常短视的,是不可持续的。用会计的思维想,在资产负债表里面,“容易变现的物品”相对来说是比较优秀的资产。而在金融学的角度来看,优秀的资产是指“将来能够创造高额现金的资产”。职员实力跟品牌力是企业增加长期竞争力的利器。而福报公司是把能下金蛋的鹅,短期喂大,把他的肉,羽毛按重量卖掉,忽略了真正值钱,可以长期推动公司的东西。

书里面的介绍,有兴趣的可以自己看~书讲得特别清晰易懂


反过来想,选公司的时候,一定要了解看看公司的排序,到底是按“人员,物品,资金”这样长期的布局,还是说只是按照“资金,物品,人员”的顺序,把职员变成工具人,没有重视发挥他们的潜力和长期培养他们?

我个人自然是很排斥把一个人的价值等同于他的工资,地位或者其他标签,而这个财务公式是把其他一切先抛开,立足现实,赤裸裸地残酷地,帮助你直观地用资本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价值”。我们尊重规则,但我们不必重视它。我们可以通过了解规则,来审视看如何“避开”,“绕过”,“增加自己的价值”来避免有朝一日被规则扳倒。

这个公式和金融的角度去看职场竞争力解决了我多年的迷思:

1.不必为升职操心。人事评价是相对主观的东西,每个公司标准都不一样。跟某个派系或者企业文化匹配就能更快升迁。但是花无百日红,去了别的公司这一套就都改变了,所以与其在意这种不确切的评价,还不如增加自己的自身价值(PV)。利用企业资源来给自己增值。

2.操纵巨额资金的人不一定优秀。很多大项目的投资巨大,但假如它得不到比投资额度更大的现金流入,就是没意义。所以不论是项目的大与小,得看具体的投资效率。投资一个亿,赚了一千万。跟投资一万,赚了八千,哪一个比较厉害,就很明显了。

3.过分局限本职工作,会让自己的PV增长受到限制。因为一旦工作的范围被划分得过于精细的话,视野就会不可避免地聚焦,会变窄,最终可能错过成长机会。所以在这个角度,去大公司在一个豆腐块上持续耕耘,不一定是一件好事。要在公司给你的头衔,评级中跳出来,看看这些年你的PV到底有没有增长。不然一旦离开平台,心里就会有落差。所以工作之余,除了保命养生,还得具备随时可以单干的那种积累和筹划。

4.排名第二,第三的公司更适合我们发展。排名第一的企业难免会因为业界第一而骄傲自豪。而排名第二第三的公司,公司规模跟实力是可以跟第一相比拟的,但是因为前面有个龙头大哥,心里是得一直追赶,反而比较谦虚和想尽办法看看如何变第一,能持续进步。第二,第三的公司“优等生”可能没那么多,会更加有趣,竞争起来也会相对好玩。

5.给客户的东西要精准,不用多给。太多注重工作质量事事完美的话,可能会让整体的收益率降低。价值和时间是有一个关联的。金融里面有个很基础的观点就是今天的钱比明天的钱值钱。做项目的时候,在达到公司要求的基础上,马上交付成果,比拖时间为了达成每一个完美结果来得重要。这个是我经常犯的错误,有时候我刻意追求超过客户期待的效果,却错过了交付日期,这样其实还不如在基本满足客户要求的基础上,提早交付来得好。这样我的turnaround缩短,变相提高了工作效率和降低成本。

“收益率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如果可以尽快取得现金流量,我们的价值就会提升”。


6.在小一点的领域竞争,在更狭小的范围里争做最优秀的人。在一流的企业,就算你多努力,你很难跑赢其他的一流人才,因为你需要付出更多牺牲更多。但假如我们把赛道放到别的维度,例如是更小的“比赛”里,一个第三第四甚至之后的公司,或者一个狭小的研究领域里,你能做到最顶尖,其实付出的努力可以变轻松很多,竞争也少很多。类似《少有人走的路》里面的观点。不要选热门的东西挤,作为奔三的我,也是越来越明白自己的局限,我知道我能力精力都很有限,所以得选好战场。

至于如何增加PV,减少R,其实书的第二章第三章有展开,我这里就不个个说了。

欢迎指教和留言,每次都从你们身上学到好多!

之后会更新SWO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企业外部环境分析,价格策略和差异化战略等分析框架。。。


附上之前写的流水式《精准努力》读后感

《阴霾中那碗发光的特浓鸡汤》

还有小实验系列日志:

我为什么要读研

个人小实验:如何去更深入了解自己?- 分享一些测量方式/书/小实验

毒舌教授的灵魂拷问 – 你的观点并不重要

分享文章:

0 0 投票数
文章评分

发表评论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Hello there!

这是一只猫打理的网站,假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他
 
Search
通过电子邮件订阅博客

输入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以订阅此博客,并通过电子邮件接收新文章通知。

加入其他 49 位订阅者的行列

Don't Miss

Favorites from the blog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

了解 Cosmos的博客 的更多信息

立即订阅以继续阅读并访问完整档案。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