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因为是毕业季,身边很多的留学生都开始回国了,纷纷在卖二手家具。其实用心一点关注的话,人会产生很多门道去省钱。例如很多留学生圈子的家具,家用电器,全部都是95成新的。因为他们回国大甩卖,最夸张的可以有一折。之前很想入手的Kawaii电子钢琴,对方几千块美金买的,95新的$1300出手还能小刀。大宗的物件例如车啊家具啊,能因为对方急着回国而省不少,假如真的有想买的东西,既能帮到别人换回现金周转,自己也能拿到好的deal。之前因为要做校园招聘的准备工作,加了很多的大学学生群,于是里面有卖猫的卖狗的各种教材什么的,真的是一个变相的市集。我也因为豆友的介绍上了Amazon的测评群,可以免费买小型的家电或者日用品,然后在微信用人民币返现,刚好可以给国内的亲人朋友买东西。
2. 接近期末大家都PTO(paid time off带薪假期)了,于是开会变成了几十个到只剩下几个人,甚至无声无息地不用去,每个月的innovation team meet-up,大家都在分享自己的生活趣闻。还是很多人不相信病毒是真的,我发现从独立宣言那个时候开始,又或者是更早的时候,这边的人民血液里面就流淌着那种主见和跟权威对抗的执拗。遇到什么事情都会去挑战去怀疑,这种思想的确对学术的突破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不过这也会成为阻碍管理的因素。同事们提到很多公众海滩会请临时工去监察看看大家有没有戴口罩,见到没有的就提议他们戴口罩。他们还到处打听哪里不需要戴口罩,说去海滩这样没有意义。讽刺的是,我的前东家,就有十几个人中招。而且其中一个比较年长的员工不幸去世了。。。有一个人,当时请了很久的病假,病好了之后上班了几天(需要去办公室的岗位),又被检查出阳性,现在只能封锁在家里。也就是说,他两次中标。。。其实病毒真的离我们特别特别近,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它就悄无声息地来了。
3.这段时间我尝试着去做我平常不会做的事情,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就是你会看到不同的风景和遇到不同的际遇。我是很愿意做举手之劳的人,我也很愿意帮人,但是这周朋友问我有没有额外的木板因为他们不小心把围栏烧了。我拜托了一个其实很久没有联系的朋友,刚好他是专业弄这个的,也刚好可以跟他互通有无。所以我就离开了空调房,在40°高温下的中午开车20分钟去拿木板和工具。要是过去的我一定不会做这种“傻事”,加上weekdays的时候,我需要cover PTO的其他同事,忙不过来,然后边吃饭边开会,还刚好写完两篇几十页的论文,刚好是两门课的final week,还要准备final exam。所以难得能够喘口气,正在午睡的我,突然接到信息说:我现在可以给你木板和工具。我当时脑袋就炸开了:我这是自己找罪受,还不一定能帮到别人。。。结果事情出奇地顺利,很久不见的朋友给我同享了很多消息,给我一个桃子,一块很长很长的木板和教我用电锯那些。还开着越野车去带我到溪边hiking。于是在40°的午后,两个年龄差距奇怪的人(比我大至少一轮),肩并肩地爬山。还玩了吊在树上的秋千,可以荡到溪流上和大树上(很怕它会折断,但是它居然岿然不动),这是最快乐的记忆。假如我都say no了,说我家没有多余木板,可能接下来的一切就不会发生了。而且这位朋友还约定了接下来的camping和石头,沙漠越野跟野炊。
我身边的朋友改变了我很多,他们有很多我值得去学的生活,人生的智慧。我经常通过他们的投射去让自己变得比较体贴一点,热心一点,更听得进去别人的建议,变得更加去关注别人而不是老是me,me,me。
Hiking的伙伴给我分享了一个故事,就是他朋友在shopping mall里面专门卖捷安特的越野单车。因为经济衰退,也没有很多人去mall买东西,他就在关店的时间开Uber。讽刺的是,开Uber的钱比他开店的营业额更多。而且小小的一个商铺,一个月的租金是一万七美金,我一听就觉得不妙,得卖多少车才能勉强回本租金。。。所以现在店也关了,实体店真的好难好难,尤其是这种比较niche的产品,网店的话起码能卖到四面八方别的洲。我很怀疑店里面的客流量能否可以给他满意的收益。

我还感叹说要是有冰镇啤酒就好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哈哈。

4. 《I shouldn’t be telling you this》是我一个在关注的豆瓣er推荐的,真心很多实用建议,我觉得在北美的职场会特别受用。其实很多公司的onboarding都不会仔细拉把椅子坐下来慢慢指导,更多是节奏很快的做中学,学中精进。假如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作者教了一招就是先去开始一份工作,然后让工作带来更多的工作,很多灵光一闪的瞬间,其实都是很random的。例如我今天就因为经常发hiking的图片,有个以前的同学给我留言,约我一起爬山,然后说着说着给我介绍了她的工作内容,给我很大的启发和动力。她给我讲了一个有趣的活法,正职+物业管理+Uber,工作之余去剪草,晚上送Uber eat,这人一餐能吃5,6盘正餐,他目前30岁左右,然后打算在40岁退休。也是一种很有趣的活法,起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觉得40岁就能退休简直就是天堂啊…)
同时这也是书里面另外一个提到的,要好好经营自己的朋友圈和社交媒体,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它能成为你的屠龙利器。很多的公关就是围绕着这些门户,因为在新的时代,很多HR都会在网上搜索候选人,假如出现了不雅的照片跟不好的记录,别人是绝对不会录用你的。相反,假如搜索出来你的过去成绩:例如科研成果,过去的贡献,对公司的改善,精彩的生活等,都会加分不少。所以为什么外贸公司经常养号,就是因为要打造一种“太平盛世”“人心所趋”的气场,让你不得不买他们的产品。最近的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生抄袭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反例,学术之风不正,但凡是别人搜索到你的黑幕,也会马上把你列到黑名单。除了一般的背景调查之外,这种网上关于她的负面报道对人的生涯或者其他方面都会是致命的打击。
5.观察了一下,好像但凡身边厉害的人,都是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赚钱多的,爬的快的,生活顺畅的,都是那些抓到规律并且深谙个中之道的人。但是规律有很多种,假如自认为一种规律有用化用到别处,可能就是满盘皆输。我记得印象深刻的是史玉柱为了研究一款网游,把自己关在家里研究了八年。。。。其实大家智商都差不多,资源差不多的情况下,比的可能就是胆识和韧性了。。。现在感觉最稀缺的就是韧性和持久。。。(听起来怪怪的) 不过韧性和持久,真的很反人性。
6.作为一个在公司的异类(唯一一个在中国长大,不在美国读高中,读本科的人),不得不承认自己有关于identity的困惑和苦恼。不过也就是这种环境能够刺激自己的包容心和逼迫自己去成长去适应。每个月的团建环节,我们都会有小游戏和交流。其中有个环节是看到大家童年的照片然后猜是哪个同事。我很懒就没有发,结果一个越南的intern女生发了,大家都猜是我。。。因为他们没多少选择也就只有我是华裔女的。。。
看到婴儿的图片真的是很治愈,有一些人是从小到大都是那个样子,但是有些人完全是两个极端,长大之后发生了难以置信的“核反应”,变成了另一个人。好像遇到的英国人都比较有点骄傲跟喜欢翻白眼自嘲?(中性词)然后长大后的他变成了假笑男孩那种风格……然后大家都能从照片中的年代感猜出是谁哈哈哈哈哈哈,说照片的横纹看起来像是在渡江哈哈哈哈哈哈


唔……..一言难尽……..大家都在猜,疫情过后以后一天要求员工们在公司几天,大家都猜是三天,然后自愿回公司这样。
往期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