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钱的本质的一些碎碎念

写这篇文章的契机是看到了下面一位豆瓣作者的文章:

在北美如何对抗焦虑和生活的荒谬 (Part 2 正确范例)by S小姐里面分享了一个视频:

然后我再给大家推荐一期视频 《學校永遠不會教給你,錢是什麽以及如何賺錢 | 老高與小茉 Mr & Mrs Gao》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XQ0L62o-zQ&t=65s

觉得2020年其中一件幸运的事情是看到很多人不同的认知,然后将我甩到不得不审视自己的一个境地。上面提到的博主的几篇文章让我几个晚上都没睡着,一直思考总结我之前几十年的人生,我到底做了什么错过了什么,然后还可以怎样去挣扎一下。我对金钱一直很佛系,虽然说是金牛座,但是花钱的时候完全不思考,一天打鱼三天晒网,而且从小长大家里也不是有钱的状况,甚至是中产都是排到中后位置的。我最记得是以前教会的一位姊妹,她是深圳人,从高中开始打工从打杂小妹混到总经理。她来到美国几个月后,跟我们说了一句:原来这边的人都那么穷,在中国随便一个人不都几百万的存款么。那时候我就惊呆了,反正我长这么大就没有见过那么多的存款,也没有感应到她所说的“随便一个人”是不是也能套用在我身边。甚至在美国我一直都是觉得自己“挺省钱”的,在南加州能用$430租到一个master bedroom,还跟屋主一起养猫,偶尔他们还能给我柠檬水啊锅贴啊之类的。之后因为亲和力(?)的缘故租到一家$600而且是包三餐的分租,现在跟房东关系特别好,把我当亲生小孩对付。之后全职上班然后一边上学,研究生学费是公司赞助,所以也省了不少。反正是一直没有停止工作,从在国内大学毕业就过来美国每年工资翻倍地跳,但是做的都是辛苦的工作,也被国人同胞取笑过。总结之前我最大最大的糊涂就是毫无目的,一腔热血,到处乱用力,然后弄得自己辛苦兮兮不说,回报率还不高。尤其对金钱完全没有概念,省的时候很省,然后花钱买大件的时候又没有提前规划,反正是走了很多弯路。

有些时候不把握规律的随便努力其实是一种罪恶,看了老高和小茉的视频,真的是挺深刻的。我知道无数人写过无数种类似“金钱的本质”的文章,我自己佩服的几个作者也分别写了不同的版本:说法有“低买高卖”,“红海红利期”,“信息差”等。我认为这个视频有趣的地方是,看完之后,用里面的逻辑去看事情的话,有很多事情变得玩味有趣起来了。你以前以为的很重要的东西可能一文不值,又或者一些你需要注意的东西你一直没有用心发现。建议可以看几遍这个:《學校永遠不會教給你,錢是什麽以及如何賺錢 | 老高與小茉 Mr & Mrs Gao

下面是我当时看完文章&视频做的笔记:

这几篇文章让我昨晚两点多还睡不着,真的是很喜欢这种遇到有趣灵魂然后可以刷新你三观的人,现在我觉得进步得最快不是找那些伟人什么的(因为距离我们生活实在是太遥远),而是找一个跟你相似背景然后她走的比你远得多的人,然后你一直观摩她这些年来她是怎么度过的,这样获益匪浅。豆瓣真的是一个思维的宝地。

一旦知道了信用这个东西,是金钱的本质这种解读(我相信会有无数种解读而且都会是逻辑自洽),其实真的挺震惊的。冥冥之中其实我自己的本能也有察觉到一丝不对劲,只是说并没有去深思,很多是事情其实绕过学校给你的那一套,直接观察反而是粗暴又有效的方法。(这种调调有点类似《洗脑术》里面的,做事情不要想那么复杂,需要资格,你就直接开始)我觉得最大的洗脑应该是读好书,找份好工作,稳稳当当过日子。背后的逻辑其实细思极恐。一方面一直提高自己的水平,一方面因为整体的提高导致变成了买方市场,不断内卷,无论是多少年经验才落到初级职位,而且是抢破头得来的。到头来还是受制于人,不论多努力,都只是边际递减。其实真的很讽刺,就是你越“受教育”你的心智就越接近“被驯化”(所以很多教授也不懂得金钱的规律)

不过我还是认为,无论如何,继续读书和探索自我,渐渐在脑海里面打开一条裂缝,就是能够稍微地看到不同的东西,或者是另一个世界,一个其实规律不一样的地方。形成自己的判断事情的坐标轴。但是这不是获得金钱最重要的手段,而是应该是一种生命的滋养。

在一定程度上,努力是需要的,但是超过了要求的努力,其实就是浪费了。相当于无休止地提高产品质量不是最好的办法,而且在已经达到标准的情况下,用credit去背书,或者借用别人的credit来为自己背书。相当于出书就搭个名字,出版者把名家推荐都列在腰封上,XXX也强推,XXX推荐的。这样大家会从对某人的信任转移到对你的信任来。我也觉得有时候就算多努力也没用,因为那些努力不能去backup你的credit,或者说那些credit没有产生出来,就是无用功。可以选择能够最有效率更大产出credit的方向去做,这样比较快,比较不会蹉跎光阴。

啊这样一想,我们对身边人感兴趣的时候,有个很可怕的规律,就是我们开始关注他们的契机是什么呢?我转念一想,其实很多都是因为各种“tag”,“title”。我很喜欢冯唐,虽然知道他很入世,很幽默,很喜欢女性,身体有怪兽肿胀。但是,假如他没有协和医院医学博士,麦肯锡投资人,医疗国企总裁等这些头衔,我会有那么重视他的文章或者,会给那么多注意力给他而不是给另一个更有“才华”的人?甚至连公众号都深谙此道,每个人都绞尽脑汁地列出自己的斜杠,给影楼拍一集抱着手45°成功者微笑的profile picture?假如《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里面的作者不是有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这些credit,而是只成为一名普通公立学校的老师,我会那么用心地看这本书么?问题的答案令人有点细思极恐呢。

有趣的是可以套用这个credit的想法去理解和分析事情:

例如credit是可以继承的:刘备是汉室宗亲,所以还是有一定分量在(起码是顺民意),但是很认同现在的富二代其实就是继承了一代的credit,因为他们的信用有老一辈在背书。孙权也是继承了孙策和孙坚的旧部,不然谁会听一个十几二十岁的毛头小子来统领江东呢? 反过来想,那些所谓的成功学,说的到底是那个人表面的,还是他们背后盘踞的,能为他们所用的,credit网络?在公众号那些所谓的成功鸡汤,真的就是努力来的么,还是他们也借用了credit?

可否这样想,其实越强的国家也就是信用越强,例如某个Twitter明星,现在其实就是提前透支米国的credit。美金作为世界国币,其实就是一种credit的最最具现化的表现了。

另外,从找学校或者找工作这件事情上,credit思维的运用可以在:重要的,可能更多是学校的名气,排名(增加信用)。相反假如你去的是一般般的学校的名牌program,它的背书能力就会没有那么强,就算你是绩点4.0/4.0感觉也没有一个常青藤然后低学分来得直接。名校崇拜,走后门都要去名校,其实就是为了赢得更大的credit。读书无用论之于赚钱,其实就是读的书的credit不够多,或者自己用不好导致的。当然了读书这个东西应不应该那么功利这点,一直都有不同的争论。

还有捷径就是直接参与牛B轰轰的项目,之前的一个知乎上的大V就是因为初中参加过google的竞赛然后被清北保送录取,就是因为有名企的背书,其实他们能力并不一定比其他人强大。知道了这点之后,其实做策略的时候就可以更加地灵活了。

这样也可以帮我们消除了:名校名企名人的神化现象(其实差别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更多是光环效应,人渣一定有,牛人肯定也会多)所以目前阶段还在因为过去犹豫的人,真的没有必要妄自菲薄,而是思考自己怎么可以利用这个隐藏的规律,创造机会跟各种credit造成联动。邀请也好,杠杆好,借用也好,努力获得更好的title也好,而不是时刻觉得自己努力不够之类的。我记得有位豆瓣er说过自己实习时候很多名校学生,他们问的问题都很白痴,就忍不住在心里犯嘀咕,反而是普普通通学校的学生问出来很有水平,其实这也是credit加上去的buff,也就是实际上,不能完全描绘他们的实力水平(很多不同维度)。 这也解释了很多人上升的路径例如:邓文迪(利用别人的credit来引来更多credit:名人朋友圈,别人信的不是她,是她的前缀,XXX的老婆)

现在想想 古人说的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说不定一命就是假如是名门之后,与生俱来credit好多好大………读书其实不算是上上之策,只是我们的救命稻草。古人把读书排到第五呢,也是我们可以稍微控制到的范畴。

具体应用,是不是可以弄个列表,列出来可以放大自己credit的元素,或者,列出过去自己认为做的最好的几次credit争夺战,又或者自己错过的一些机会。创造多个badass的credit个人故事素材来作为自己的3分钟电梯pitch呢?谁知道会不会用得着呢?同样的规律也可以应用在人际关系,生活,交友,工作。。。。等,credit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方式也是很有发挥的空间的。

还有就是,金钱是好的东西,要去正视它,圣经里面很多的信徒其实都是很有财富的人。。。

分享文章:

0 0 投票数
文章评分

发表评论

2 评论
最旧
最新 最多投票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diangdiang
diangdiang
3 年 前

换工作也有这样的感受,老东家著名企业的话面试时也不需要太多推销自己技巧。今年为了买股票我老公开始学习如何看财报,跟我说为什么这么重要的内容没人教?可能就是不希望我们大多数会看财报。

Hello there!

这是一只猫打理的网站,假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他
 
Search
通过电子邮件订阅博客

输入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以订阅此博客,并通过电子邮件接收新文章通知。

加入其他 49 位订阅者的行列

Don't Miss

Favorites from the blog

2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

了解 Cosmos的博客 的更多信息

立即订阅以继续阅读并访问完整档案。

Continue reading